
10月19日,澳大利亚国防部却发表了一份绘声绘色的声明,声称他们的一架军机在南海空域遭遇了所谓的“危险拦截”每日配资平台,中方军机对其近距离范围内释放了干扰弹。
10月20日,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面对外媒记者有关这个问题的提问,给出了简洁的回应,表示“我不了解你提到的有关情况。”

一方轻描淡写,一方大张旗鼓,这种反差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。
从现实情况来看,南海这起事件肯定是澳大利亚挑衅在先。
事实上,这不是澳大利亚第一次在南海问题上上演“贼喊捉贼”的戏码。
细心的网友会发现,澳大利亚似乎有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:先挑衅,后哭诉。
今年2月,澳大利亚国防部就曾声称该国一架军机在南海遭遇中国军机的“不安全互动”。然而真相是,澳方军机当时擅自闯入了中国西沙群岛领空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每次类似的“遭遇”发生后,澳大利亚总是急于向媒体大肆渲染,而不是通过外交渠道冷静处理。

这种做法的目的十分明显——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上塑造中国“霸道”的形象。
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,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:每当澳大利亚国内政治需要转移视线,或是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时,这类“遭遇”就会适时地出现。
一个在地理上远离南海的国家,为何要如此积极地在这个地区“刷存在感”?
这背后隐藏着澳大利亚作为中等强国的战略焦虑和投机心态。
从战略层面看,澳大利亚一直试图通过充当美国“印太战略”的急先锋来提升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。

对澳大利亚而言,紧紧抱住美国大腿是其维系地区影响力的捷径。
然而,这种战略投机背后是巨大的风险。
澳大利亚似乎没有意识到,在美国的棋局中,它始终只是一枚可以牺牲的棋子。一旦中美发生直接冲突,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前沿部署的“马前卒”。
从国内政治角度看,澳大利亚军方以及某些政客完全就是美国的马前卒,他们认为只要针对中国,就能讨好美国,以此就能在国内爬得更高。
与澳大利亚的激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的冷静与克制。这种态度反差,恰恰反映了谁才是更负责任的一方。

中方在回应类似事件时,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业性。
无论是2月事件的“正当合法,专业克制”,还是本次的“暂时不了解情况”,都体现了中方不愿事态扩大化的基本态度。
这种回应方式背后,是中国作为地区大国的战略自信。
中方不需要通过大声嚷嚷来证明自己的立场,因为事实和法理都在中国一边。
南海事关中国核心利益,也关系到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。将南海作为地缘政治的博弈场,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。
澳大利亚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,南海距离澳大利亚海岸线有数千公里之遥,而距离中国海岸线却近在咫尺。
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,凭什么跑到别人家门口“维护航行自由”?

要知道,在南海,每年有数万艘商船从这里经过,但为什么它们从未抱怨过他们的航行自由受到阻碍。
很显然,真正的问题在于,个别国家试图以所谓的“航行自由”为名,行“军事挑衅”之实。
南海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,需要地区国家共同维护。
澳大利亚作为域外国家,应该尊重地区国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,而不是相反。
总之,中国始终会坚决维护我们的主权权益,而那些不远万里而来的挑衅者,在完成它们的“政治表演”后,终将消失在茫茫天际。
南海依旧在那里,它见证着历史,也昭示着未来:任何企图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行为,都注定是徒劳的。
华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