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荣坤 文/图股票配资电话
近年来,文创产品持续升温,已成为各大展会、博物馆、剧院和景区的“标配”。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到甘肃省博物馆的“绿马”,从滕王阁造型文创雪糕到国家京剧院的京剧盲袋……当文物形象以具有亲和力的趣味方式呈现,文旅产业便打开了“次元壁”。
非遗文创受中外友人青睐
“这款面塑飞天能存放多久,可以寄到新加坡吗?”“有陶瓷做的狮子吗?”在第八届丝绸之路(敦煌)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非遗文创精品展上,参展商每天都要回答类似的询问。
联合国旅游组织国际发展和合作部技术协调员帕特里克·弗利兹对一组面塑颇感兴趣,在展台前详细询问面塑的制作过程和价格;来自英国的乔纳森买下两对布艺狮子,还想找寻狮子造型的陶瓷类文创产品;塞尔维亚的汉学家叶莲娜系上刚买来的印有敦煌纹样的丝巾,被周边人称赞。世界银行全球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协调官艾哈迈德·艾威达告诉记者,他专门趁工作间隙来逛展,每件作品都非常有趣,他拍下很多照片分享到自己的社交账号上。
甘肃省金昌市火星1号基地展台的多款航天主题文创产品引人关注,“火痕星染”扎染围巾、“星际飞天”珐琅画等科技感十足。“航天员手办非常受欢迎。它是由3D打印的,采用了航天纳米材料。”工作人员杨玉婷介绍,基地还将航天元素与传统钩织工艺结合,推出了钩织版航天员文创产品。
博物馆文创持续火爆
博物馆文创在近几年保持着火热态势。上海博物馆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在展览期间共发布1200余款文创产品,深受市民游客喜爱,其中,埃及猫钥匙扣、黑白猫靠垫等热门单品在一个月内多次补货。据悉,该展共售出文创商品300万件。
甘肃省博物馆凭借各类“丑萌”玩偶“出圈”,绿马玩偶、手持“补气”牌子的黄芪玩偶,以及由土豆、花椒、人参果等玩偶组成的“甘肃(不)土特产”系列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。去年,甘肃省博物馆还打造了沉浸式主题空间“绿马之家”,给观众带来新奇有趣的体验。
甘肃省博物馆文创设计负责人崔又心介绍,近年来,博物馆立足甘肃地域文化特色,以馆藏文物为主题,坚持原创性,以“创意+功能”为设计理念,打造独具一格的文创品牌。2015年至今,甘肃省博物馆已设计开发了七大文创IP系列产品,“绿马”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破千万元。
中国(海南)南海博物馆也在持续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,目前已推出上千款产品。“很多游客专门过来买文创产品。”中国(海南)南海博物馆文创信息部负责人李冯添介绍,未来,博物馆将持续探索“展览+文创”模式,扩大“博物馆+”的社会影响力。
文创连接舞台艺术与大众生活
与博物馆文创以文物为创意来源不同,剧院文创聚焦于艺术与观众的情感联结。
以国家大剧院为例,其围绕歌剧《女武神》、经典剧目《林则徐》等开发的文创产品,市场销量十分可观,基本形成了“看剧带文创”的场景化消费模式。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高级主管刘锐媛介绍,国家大剧院以“国家大剧院艺生活”为子品牌,目前已开发出上千款文创产品,从冰箱贴、帆布包到“吧唧”“痛包”等潮流单品,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。

非遗文创精品展中的文创产品
销售数据上,剧院文创呈现“多点热销”态势。“大部分产品的销量都很可观。”刘锐媛说,未来,剧院文创开发将继续深耕剧院元素与剧目IP,同时探索IP合作新方向,让文创成为连接舞台艺术与大众生活的桥梁。
文物、风景、剧目带不走,但与之相关的文创产品可以带回家。从博物馆的文物创意到剧院的艺术衍生股票配资电话,文创产品正以“看得见、带得走”的形式,让文化消费从单次体验变为长期陪伴。
华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